博客

MADE IN CHINA播客节目对话美最时中国CEO(第二期)


话题:“中国制造”对“德国制造”造成了什么样的冲击?德国制造型企业如何在未来保持其地位?

(美最时中国首席执行官Anton Melchers接受了德语播客节目“Made in China”采访。在访谈中,Anton Melchers回顾了这家德企在华近200年的发展历程和业务转变,该缩影折射出中国经济与商业的巨大变迁;他还谈到当前在亚洲经营所面临的挑战,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。本文是该系列的第二期。)

Anton Melchers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演进,今天,一个贴着“中国制造”标签的商品有可能是在美国加州或者德国图宾根设计、然后才在中国完成制造的,我认为有必要分清“在某地设计”与“在某地制造”的区别。现在的“中国制造”本身在质量上已与“其他地区制造”没有太大分别了。比如大部分iPhone手机都是在中国制造的,而iPhone用户很少有对手机硬件有什么不满的地方,至少在做工方面,我认为“中国制造”并不比“其他地区制造”差。

一般意义上的“德国制造”是指德国的机械设备或汽车。但我认为就是在这些领域,德国企业如今也必须严肃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。的确,“中国制造”的质量标签目前还无法完全等同于“德国制造”,但“中国制造”也早已与十几二十年前大相径庭了。“中国制造”不再是一个淘汰标准,而是受到了广泛认可。我相信“中国制造”未来一定会在众多领域取代欧洲制造商、占领大众市场,无论是在机械设备领域,甚至——虽然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——也有可能在汽车行业。对于德国和欧洲企业来说,他们需要继续保持其在研发上的领先地位,在这一点上,得益于德国良好的培训和教育体系,他们已经做得很不错了,还须继续坚定地将重心放在研发上。此外,当然,他们还必须应对国际形势的发展。

想仅以在德国“闭门造车”去供应全球市场是十分困难的,德国企业必须要去中心化,尽可能地分散生产和研发。如果难以做到这一点,那么企业必须想办法通过战略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。因为有可能今天一个“中国制造”的东西还毫不起眼,明天它就将出现在当地制造商所活跃的市场,并成为其竞争者。

我认为对着眼于全球发展的德国或欧洲制造商来说,还可以好好研究下怎样利用好移民,将他们带来的国外的专有技术、知识产权和文化资产等吸收容纳进自己的产品开发中,从而可以更加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,避免被日益壮大的中国供应商所取代。

更多阅读:第一期话题:从19世纪起,美最时就开始与中国市场发展经贸合作,当时主要从事香料、瓷器等产品的贸易。现在,美最时的核心业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?

微信关注 QR Code 手机访问 微信分享